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栏目 > 审计知识 > 正文

宋代的审计(一)

时间:2015-07-27 09:21:00
来源:榆林市审计局
作者:
责任编辑:
【字体: 打印
 

自唐中期安史之乱起,唐朝社会经济便开始走向衰落,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统治,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各地藩镇势力剧增,各自称霸一方。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衰帝建立了后梁王朝,从此便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更替,形如走马;十国兴废,势若奕棋。统治者穷兵黯武,横征暴敛,典章不立,法令废驰。其间五十多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度出现低潮。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和财计建设总的说来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但也出现了一些局部变革。其中较大的变革有二:一是服务于战争的需要,中央形成了军事和行政两大并立机构,其中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是枢密院;二是财政机关的独立。为了保证庞大的军费开支,后唐沿用唐末体制,设户部、度支和盐铁三司主管全国财政,由租庸使统辖,脱离尚书省,成为独立的财政机构。枢密院和三司机构的出现,对宋初中央"二府三司"(二府:中书门下省、枢密院;三司:盐铁、户部、度支)的体制有着直接的影响。鉴于史料缺乏,这一时期的审计制度建设的论述从略。

公元960,赵匡胤在陈桥驿(今开封北)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中国复归统一。赵宋建国之初,宋太祖首先着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的悲剧不再重演,在这方面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即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加强中央集权。在这种主导思想下,开始对中央政权机构进行一系列改革。在中央设枢密院、中书二省和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其中枢密院由枢密使领导,主管全国军事;中书门下省由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导,主管全国行政事务,而三司设三司使独立掌管全国财权。同时沿袭唐制,置御史自行使政治经济监察,从而使军、政财、司法大权统统收归中央,集于皇帝一人,"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与此相适应,中央财计及审计体制作了不少改革尝试,宋代中央国家机构有过两次大调整,一是神宗元丰年间,依唐改官制,基本恢复三省六部体制;二是南宋初年。进一步精简国家机构,裁减了大批中央机关。中央政体形式的变化,必然影响审计体制发生变动。

宋朝审计的发展大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宋初至元丰改制,其间围绕中央集权进行了不少革新尝试,财审合,审计事宜主要由三司使下的都磨勘司与三部勾院主管;第二阶段,元丰官制实施至北宋末年,这一阶段随着唐代三省六部官制的恢复,财审分离,审计事务基本上划归比部掌管,同时在国库系统设置审计司等内审机构;第三阶段,南宋时期,审计事务主要由审计院和磨勘司等内部审计机构负责,比部的外部职权受到削弱。宋代在我国审计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内部审计的健全和完善。

北宋前期审计的革新

如前所述,宋初的财计大权统归三司掌管,三司之职,系沿用五代后唐之制。置三司使一人,"掌邦国财用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人焉"三司号称"计省",三司使称"计相",其职位仅次于宰相,地位之崇要,是前所未有的。宋初的统治者既重财权就不能不加强作为财计稽核主要手段的审计组织建设,因而在审计体制方面亦进行了不少新的尝试和改革。 

一、宋初审计机构的基本情况

从宋初到宋神宗元丰改制,这一时期审计建制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健全财计系统内部的审计机构。在中央先后设立的审计机构有:三部勾院、都磨勘司、都凭由司、都理欠司、催驱司、专勾司,及提举账司等。这些机构行使实际审计职权,同时仍保留了外市审计机构比部,但此时的比部已很少过问审计之事,徒具空名而已。地方审计事宜则主要由通判负责。以下简要介绍宋初审计机构的基本情况。

  三部勾院,即盐铁勾院、度支勾院、户部勾院之合称。各勾院分别置判官,勾复官各一人。据《宋史·职官志》:"三部勾院掌勾稽天下所申三部金谷百物出纳账籍,以察其差殊而关防之"。三部勾院负责勾考稽核全国所申报盐铁、度支、户部的所有钱吊粮谷的出纳账籍,检查有无差错和不正常的现象,以达到监督和控制目的。可见三部勾院的审计对象侧重于全国各地粮谷钱物的出纳账籍方面。在建院以后的一个时期,其合分不常,根据具体情况,或合为三司都勾院,或分盐铁、户部勾院为一院,度支勾院为干院,三部勾院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全国各种财物出纳的审计任务。 

(摘自:中国审计出版社<<审计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